化二沉池漂泥是污水处理中的常见问题,可能导致出水悬浮物(SS)超标、水质恶化。以下是漂泥的原因分析及应对方法:
一、漂泥的主要原因
1.污泥膨胀
原因:
丝状菌过度繁殖(如微丝菌、诺卡氏菌);营养失衡(如低C/N比、缺磷)。
表现:
污泥沉降性能差(SVI>150mL/g);二沉池表面出现浮泥。
2.污泥老化
原因:
污泥龄(SRT)过长,微生物内源呼吸加剧;曝气过量或DO过高。
表现:
污泥颗粒细小,沉降速度慢;二沉池出水浑浊,伴有浮泥。
3.反硝化浮泥
原因:
二沉池缺氧,硝酸盐(NO₃⁻)被反硝化菌还原为氮气(N₂),气泡携带污泥上浮。
表现:
浮泥呈块状,伴有气泡。
4.进水冲击负荷
原因:
进水有机物(COD)或悬浮物(SS)浓度突然升高;pH值波动(如酸性或碱性废水进入)。
表现:
二沉池表面出现大量浮泥,出水SS升高。
5.设备或操作问题
原因:
二沉池刮泥机故障,污泥堆积;排泥不及时,污泥浓度过高。
表现:
局部浮泥,伴有异味。
二、应对方法
1.污泥膨胀的解决措施
调整营养比例:
补充碳源(如甲醇、乙酸钠)或磷源(如磷酸二氢钾),维持C:N:P≈100:5:1。
控制DO:
维持好氧池DO在2~4mg/L,避免缺氧或过曝气。
投加药剂:
投加次氯酸钠(10~20mg/L)抑制丝状菌。
2.污泥老化的解决措施
调整污泥龄:
缩短污泥龄(如从20天降至10~15天),增加排泥量。
优化曝气:
控制曝气量,避免DO过高(>4mg/L)。
3.反硝化浮泥的解决措施
增加排泥:
及时排泥,降低二沉池污泥浓度(MLSS<4000mg/L)。
优化回流比:
提高污泥回流比(如从50%提高至100%),减少二沉池停留时间。
4.进水冲击负荷的解决措施
均质调节:
增设调节池,平衡进水水质和水量。
应急处理:
投加絮凝剂(如PAC、PAM)增强污泥沉降性。
5.设备或操作问题的解决措施
检修设备:
定期检查刮泥机、排泥泵,确保正常运行。
优化排泥:
根据污泥浓度(MLSS)调整排泥频率和量。
三、预防措施
1.定期监测:
监测SVI、MLSS、DO、C/N比等关键参数,及时调整运行条件。
2.工艺优化:
确保生化系统稳定运行,避免负荷波动。
3.培训操作人员:
提高操作人员技能,规范排泥和设备维护流程。
四、总结
问题类型 | 主要原因 | 应对措施 |
污泥膨胀 | 丝状菌繁殖、营养失衡 | 补充碳源/磷源,控制DO,投加次氯酸钠 |
污泥老化 | 污泥龄过长、曝气过量 | 缩短污泥龄,优化曝气 |
反硝化浮泥 | 二沉池缺氧、硝酸盐还原 | 增加排泥,优化回流比 |
进水冲击负荷 | 进水COD/SS突增、pH波动 | 增设调节池,投加絮凝剂 |
设备或操作问题 | 刮泥机故障、排泥不及时 | 检修设备,优化排泥 |
通过以上措施,可有效解决二沉池漂泥问题,确保出水水质达标!
免责声明:文章内容转载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。